收藏文轩网

您好,欢迎光临文轩网!

帮助中心
配送时间
支付方式
我要退换货
投诉中心
文轩客服
订单查询
发票制度
购书卡
我的文轩
我的订单
我的收藏
我的咨询
我的评价
文轩网
你现在的位置: 文轩网 > 图书 > 传记 > 借我一生

商品信息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
文轩价:¥26
定价:¥42

评分:
215人)
评论数:221人

购买 收藏

第一个评论者

commentators name
游客

用户评分:5星(共215人参与)

  • 214
  • 0
  • 0
  • 0
  • 1
2009-04-03
值得一看

  看这本书的时候是高中,当时买这本书是因为说是余秋雨的封笔之作,而且他写的时候常常泪流不止,所以买了。  后来看的时候,也是一直哭着看完的。  当初没有认真地上过一节历史课,*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后来自己特地把历史课本讲*的那一章看一遍,依旧不知道。  后来看《借》,才对*有个初步的印象。觉得课本写的太简单含蓄了,根本就在有意遮掩什么。  距看这本书到现在已过去了五六年,现在已没有了当初看时那种强烈的感觉,但还是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2009-07-02
读借我一生

  读过他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等书,除了道士塔外,就借我一生给我的震撼*强烈。喜欢看伤痕和反思类的书,读巴金的随想录看到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而读借我一生则是除了对时代的不忍,*,一个特殊的年代。在建国十七年文学到*再到伤痕,反思承载了多少心酸。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1 没用(1

2008-08-20
借我一年

  本以为没有什么可以说了,以为这样的故事只能打动还是高中生的我。大到历史兴亡的感叹,小到人生坎坷的渲染,这是余秋雨的强项。朴实无华的语言,每一个故事都是娓娓道来,就像给小孩讲故事的老人,无论故事是大悲还是大喜,老者的口气总是淡如止水,没有广阔的胸襟和丰富的知识,这一点谈何容易。大开大合的排比,或者小家碧玉的素描,偶尔也可以在余秋雨的文章中看到,这些部分也往往是文章*为出彩之处。经过前面白水般的铺承,突然的提高了强度,就像说话时抑扬顿挫一样,有节奏感的东西往往更能打动人。整篇的平淡或者整篇的华丽都算不上上品,平淡的过多,让人失去耐性,华丽的过多,又让人觉得腻烦,人就是这样的矛盾体。   这次是《借我一生》,有点像是作者的自传,或者是对于那个时代的自传,那个特殊的时代。还记得在《行者无疆》中,就说过,*过去这么长时间后,很多人就用*的方式把这段历史“革”掉了。这也正是让人害怕的,深藏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骨子里的那种劣性,就这样被抹去了。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或者是高中的时候,鲁迅的《拿来主义》里面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八个字,几乎是所有人中国人的心态的描写。这里的“精华”到底是自己认为的精华还是原始意义上的精华,这里的“糟粕”到底是自己认为的糟粕还是一开始所要表述的糟粕,定义*在于自己,既然是拿来,既然是学习*,自己又如何能够体会到“精华”和“糟粕”的真正意义所在,愚昧。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个“精华”和“糟粕”之中,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历了痛苦的成长过程。改革开放了,经济也市场化了,对于这些,我是不想再谈什么的。无数的专家学者谈得要比我深洞、清楚。但是即使这样,为何许多国家并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我们的市场又为何常常出现“道德风险”问题,避重就轻,可以说是别人羡慕我们的成就,实在的说,是我们缺乏一种文化底蕴,适合自由经济的文化底蕴。外壳有了,躯干有了,却没有灵魂,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而当听到儒家文化是如何如何的适合市场经济的时候,不知道这时候的孔子和他的那帮学子们能够如何想象。是庆幸自己“与时俱进”,还是从根本上鄙夷这样的“复古”?不得而知。只是我们要清楚的是,儒家文化的国家里,从来没有“自主”的产生过市场经济这样一种东西。   昨天和同学说,“自己并不是很在意钱”,今天就后悔了,发现自己其实是很在乎的。在这样一个即使是和尚也开着奔驰宝马并渴望着卡宴的年代,发现*能说这样的话的人,有三种,一贫如洗,后者百万富翁,或者做学问的,这三者必居其一,很可惜的,这三种人都不是我。今天又被叫去谈话,领导还是语重心长的说,“你这签一年是不是不太好,我们单位一般都是签的三年以上啊,今后有什么打算啊?”自己真的不知道自己今后有什么打算,甚至对于现在的自己也不确定。签一年,是因为我大概只可以看到一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该怎么答复领导的问题。在工作的时候,做好自己的事情,工作之外,那是我自己的私人空间,谁也不要干涉,这样不是很好吗?签合同不是签卖身契,不是一个你愿意买我愿意卖的问题。也许一年后我会更加喜欢这个位置,觉得*不错,觉得潜力巨大,也有可能一年之后,我会选择迅速的逃离,一年里可以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对于不确定性,想来很头大。   昨晚被人怒斥闭嘴,一句 “SHUT UP”,让我明白,许多事情,是不由自己怎么想的。不是你有好意,他人就一定要接受的。有些事情是属于个人的隐私,是不希望他人知道的,对了,如果要想知道一个人和你的关系到底怎么样,这是一个很好的测试。如果别人会毫无顾忌的和你倾诉,表示你们关系还不错,如果别人要是什么都不想根你说,当他跟你说 “你很健谈”的时候,自己就应该住口了,要是对你说“闭嘴”的时候,意思是piss off。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2009-06-20
借我一生

  一本书。亮的土黄色,封面做旧过的细褶。纸张很好,翻阅时有沙沙的声音触动心怀,手指能摩挲到作者的心事。  父亲的离开是他动笔的原因。一路从童年写来,平铺直叙到完结此书时刻。他是个备受争议的人,我只闻其名,未曾读过他的书,不知是憾还是幸事。这本厚厚地自传式回忆录让我*距离直面到他。他确是有才华的人,也有几许任性、爱炫和文人劣根。这是爱写字的人逃不脱的本性,是性情。这些在他文字中一览无遗。  我一气读*本,中途没有起歇,这样的阅读是喜悦的。平和顺畅的文笔似溪水和风,虽有几篇累牍的学术炫耀,却也妨碍不了读下去的热情。他的童年不见得尽如人意,但笔端多是美好眷恋;他的成长跌宕起伏,付诸文字却依然不屈向上。人们研究人性,总想对某人某事标以善或恶,然人性之复杂,又怎能一字蔽之呢?过去种种,无从考证,即便当事者忆及往事也有偏差。时过境迁,心智遭遇岁月,谁又能完整保留当年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因缘始末?读书写字本是个人喜好,揪住一字一句一段往事不放的,何苦来哉。  我是没有智慧的人,只是和文字结了美好缘分,阅读书写让我快乐便好,辨不得是非曲直,也操不得那份心,怕玷污了文字的圣洁。对那个时代也一样,不做赘述。  这是本好书。多年静不下心看书,他让我重拾读书的愉悦。文中极力掩饰又作狭显露的尖酸恨骂,让人感受笔者心底难平的忿,又不*忍俊他的任性。他描述的急流勇退和成名事例,让人联想到标榜自恋,但确是又如何,对自我个性的褒扬本就是一种积极地人生态度。他对搁笔前人生的总结,因为亲身经历,所以娓娓道来顺其自然。我读到他对这一生充满自豪,不悔不惧。  《借我一生》作者余秋雨。这不是我买的书,却在家里某个角落找到。我拿起来揣度他的来处,放下已是凌晨。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1 没用(1

  看看宣传词:《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原来戏子们就爱这么说,今天是我的告别。。。。。可惜明天还这么说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与朋友在书吧吃饭的时候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慵懒地趴在沙发上读了这本书。余秋雨不以文字辞藻的优美华丽见长,渊博的知识与广博的阅历下的深沉才使得人们记住了他。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1 没用(0

  这本书,某种程度上,大概大概相当于余秋雨的自传了吧。  总觉得,传记这个东西,往往带有某种“动机不良”的成分,而自传尤甚。倒也并非一定是故意为之,只是,学心理的我,很清楚,记忆这个东西有多么地不可靠——可以篡改也可以诱导……  但是,还是看了。不管信不信,姑且当作*知识的普及吧。  这样抽离的阅读心态,倒让人有更平静的阅读经历。  不晓得余秋雨在写的时候,写到气愤的地方是否会拍案而起。不过,倒也佩服他的勇气。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他的委屈、无奈和愤怒……我想,在写的时候,应该会很挣扎的吧。  但是,阅读的我,却一样能保持冷静的情绪——  果然,那不过是别人的人生罢了……  这也许就是传记的“动机不良”的原因了吧——只能是他,也只会是他……  终究,是一本会二手的书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满足了我的愿望,也让我了解了那个遥远但似乎又*在眼前的年代。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2009-08-28
借我一生

  很少有這麼厚的一本書我可以*讀完。餘秋雨的回憶錄,感受那個年代的氣息,離我有點距離,可是能感受到心。這本是值得讀讀,不論是打發時間,還是想瞭解餘秋雨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2009-06-16
书评

  总的映像:这是一篇自我交代,一篇作者的人格交代,即是对自己,也是对所有的读者。  看这本书*好对余秋雨以前的经历和作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不然就象我会陷入不少的新鲜感叹中,还会陷入一些冗繁的不悦。   新鲜的是余秋雨的语言造诣,和书中许许多多的点睛之修辞,像是老人平和的推太极,却总能在关键点命中表达的要害,修辞的使用又没有复仇感,显现出作者所设计的宽容。 新鲜的还有作者的生平的趣事。   而不悦则是,看到书中不少作者的人格交代,讲了很多作者与他人的纷争,说实话,作为我这样的一般读者,是不喜欢看到这么多对读者而言,应会百般抵牾的虾油味。   看到这些纷争,难免毛孔竖起,心生不悦,还好余秋雨的推太极能及时的化解这种读者与作者的跨空间龃龉。 当然我想对余秋雨了解的比较多的人会理解余秋雨的这种自我交代。所以看这本书之前的建议我已做出。   有趣的细节像:对*间复杂关系的洞悉,小时候在山林间的快乐,山上的藏书洞,书蠹子,乡里的小会计,饿,与巴老、饶老的私交,文(*)革期间的遭遇,中正图书馆,下乡后忘我般快乐的劳动,三十三岁抛弃一切,专研学术,一直公推当任校长,对女学生的开除,仕途正好时的辞职,随凤凰卫视走遍*等等。   而在他的独自专研学术这段,由于我是外行,这里的文字看起来有点艰深了,飞起了小星星。  其实余秋雨还是在意的,在意他书中称,那些人对她的诽谤,是非外人可不想理,但我能看出他的在意。   我看过余秋雨在凤凰的电视节目,以及*十次他在大学的演讲,喜欢他对中华文化的论述, 在书中后半部有所提及,虚假,缺乏实证,不远征等等中华文化的特质,都有论述这些判断由来的过程,甚是理解。   关于是非,我想一个与饶老结识的读书人,是不会太坏的,这一点饶老给了保证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2009-11-02
借我一生

  是去年一阵子读的书,给我灌输的一种思想,觉得人的一生是那么的不易,不管你做什么,总会有人来捧你或批判你,是怎样就让别人去说吧,只管自己的!余先生,坚持做自己。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本余秋雨的书是《出走十五年》,当时被迷住了,一口气把《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山居笔记》等都读了,在一年后又看了这本《借我一生》,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现在回忆一下,对于余氏作品的印象也已经很淡泊了。  《千年一叹》等一系列书对年少的我,有一种震撼,发现自己的无知、渺少、外面*的宽广,人文、历史的交织与文件与社会的关系...  《借我一生》与前面的*不同,这本书是以一个人,一种情感为主线,述说他在之前走过的路,语言平实,却能打动人的心弦...  内容已经想不起来了,只有感动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1

  《借我一生》这本书是喜欢余翁的读者不得不读的一本书,书中记述了作者和家人所经历的点滴,充满了成长的汗水还有泪水,读后很受用。  每个人都要经历不少的坎坷,而作者面对不如意事没有抱怨,没有怨恨那些诋毁侮辱自己的小人,只是坦然以对,公道自在人心。大智慧才会有大境界。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我一直就對餘秋雨沒什麽感覺,至於回讀這本書*是因爲名字,借我一聲!, 多壯闊所謂名字,可惜書讓我失望至極! *就把他媽媽弄了個很小資的情調, 同時自己也很小資了, 那個悲慘的歲月竟讓他描寫的那麽單純. 擺脫! 寫寫有深度的吧!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敏感而多思的独行学者,面对外界,能做的实在有限。做的多或少,做或不做,都将成为人们随意发泄怨气的靶子。他冒险触及国人*本质的劣根性,冒险揭露一些令人怵不忍思的历史旧账,冒险被人说成太容易记仇的酸文人……可他不能忽略不讲,责任大而重,民族兴亡的事想的太多,太深,代价也就太大,他所做的并非出于一己功利。大环境和亲身经历让他不得不酸溜溜的陈述一切,却又必须在非议,嫉妒,排挤,诬陷,和诽谤面前又硬汉子一样撑起,踽踽独行,不舍昼夜。  文明兴亡大势,特别是中华文明何去何从,在他看来比什么都紧要。他所谓的“大我小我”问题显然不似一般的喊口号。从个人性格上也不难看出,他坚持要求自己,向一种文明,高雅,不争吵,不世俗,有气节的文人形象靠*;*乎精神洁癖一样希望大家都如此。“惹麻烦,祸上身”从此与他形影不离。  “胳膊扭不过大腿”的说法希望在此能有转机,期待奇迹出现。国人趋众心态着实严重,但真理毕竟还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我们也毕竟不能总将事实忽略,继续浮夸。虚到虚时终须了,民族文化急需振兴。实实在在处世,大处着眼,才能有实实在在的大方圆。  完美的思者,桀骜的气节,希望他能继续坚强,不因频频失望其放弃前行。争议总归是争议,不是事实。  拙言如此,纠结于心,已不愿多说。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1 没用(0

  *或者更早的时代,我还没有出生。余老师的一生,我是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在余秋雨的早年生活,我可以看到一个完人,他有完美的祖母,父亲母亲,*乎圣人,还有一个悲剧细叔。  人生如秋雨,不也春风乎。看完此书,在此书徘页,我如是说。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自己很少去逛书店,倒不是因为不喜欢读书,而是书店里的好书太多了,停在好书前面就迈不动脚步了;更是很少买书,不是因为没银子,而是因为要买的书太多了。  但这本书想来想去*后还是买了,就因为觉得它值!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这个题目的*终含义是我在读到*后几页时才恍然大悟的  是去年冬天读过的了  也是无聊 作为枕边文学来读的  从一个酷爱文学的哥们那拿过来  渐渐发现如果只是作为枕边文学来消遣这本书  那就实在是暴殄天物了  应该挪移出更多的时间来好好品评才是  他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一些事情而是他的祖辈他的父辈而后是他自己的历史  是一段在中国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历史  告诉了我们 那段历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  一个错误的时代 错又该在谁的身上   他没有找到答案 我也没能读出答案  直到*后才发现 他的父亲 给出了 一生的答案  人的一生 如此 没有谁的对谁的错   只是你自己该怎样看待自己的一生 好活歹活 活法就那么几种 一切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  这段历史没有对错 就如历史本没有对错那样  如果有 那么错不在历史 而在我们自己  所以借他的一生来告诉我们该怎样对自己的一生负责 怎样对他人的一生负责   一本很有文化的书 一本很有历史的书 一本很厚的书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1 没用(0

  ——我知道,生在现今,事情纷杂,人事繁忙,要让*各华人社区里的读书人,特别是海峡两边的读书人,都比较愿意读某个人的书,这种情形不多了。我既然碰巧成了这个人,那么,也就承担了一种话语使命。   本想读完整本再发表个人观点的,读到这里,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停下来开始写评。   余秋雨这位作者,从读这本书的开始就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用现代的话语来说*贴切:臭屁。一个人的个性在他的散文中很难体现,然而人物自传就另当别论了。   真心钦佩他的学识、思想、亲身经历与体验、为人处事中带着豪迈的感情人际关系……从*时候的感情浩叹,到对待文化深入而专的态度。出身高层、阅历丰厚,显而易见是一个罕见的高人。   他从始至终没有什么大的低谷、经历一路向上。表面看来,这能够解释他的自我感觉良好。但我认为任何良好的甚至是传奇性的经历,任何高深而丰厚的获得,都不能成为一个作家、一个学者自我拔傲、不谦卑的理由。   一个写者,作为人群中的探视先驱、追述先驱,他的 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思想的雄厚多元,也更在于他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指引。往往这二者是成正比的,通常经历越多的人,他的生命态 度就越谦和恭顺、乐观豁达。譬如钱钟书,郭沫若、林语堂。我没有读他们的专业著作,但仅从他们的平日散文只言片语,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甘甜。   余秋雨是喜爱鲁迅的,我认为他的情感状态大致也与鲁迅相同。他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批判——一个多么珍贵的人文命题。中国本应凭着批判精神获得理性重建和历史反思,谁知它却被历次政治运动和整人事件屡屡冒用……”   我们之所以批判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把自己围在自己的圈子里占山为王。“我的事情只有我经历了,我的感情只有我能体会,你们算个什 么,你们能够见我所见,感我所感么?还试图反驳我?一边凉快去罢”。于是批判产生了,我们大段阐述着自我的观点,愤世嫉俗,滔滔大论。   可是不要忘了,即使再宏大的思维构架,即使再波澜的情感萌发、即使再深奥的哲思学理,一旦被具体写出来,一旦作为一段记录一个物体摆在时空中的某一点上,它的干扁缺乏和漏洞百出,与生命如此玄奥不可见的 庞大多元化一经对照,立刻无所遁形了。被你批判人的想法细节,也许真的令人鄙视、也许真的比你不如,但是站在以自己为坐标,**的角度看世间,这种态 度首先已经令你低人一等了。你站在巍峨山峰上看滔滔江水,以为自己承担着不可一世的使命与浩叹,殊不知在生命的未知与流动下,区区一个山峰也就是那么回事 而已。   批判本身所携带的观世态度就是消极的。又怎么能指 望它推动社会呢。况且,能听进批判的太少了,而喜欢批判的太多了。余秋雨把批判他的人不屑地视为“伪知识分子”,如果他能够分辨谁是真心批判他,谁是虚心 假意地无病呻吟,那么好办,感谢真心的那部分人,有则该之,无则加勉。可是至少,目前我在书中看到的,没有一个批判过他的人被他褒扬的,倒是有些被他批判 后真心感谢他的人,被他大大褒扬了一番。那么,所有的文人都你这么个表现,看不到批判者的立场,只批判,不接受批判。*要命的是,每个人都是彻骨真心地觉 得自己的批判是*正确*真挚的,那社会岂不是要乱了?   这里举一个八十后的例子。韩寒,大家都知道吧。用什么样的形象比喻描述他呢?就好像一只守在自己窝前随时准备咬架的。。没错,谁上前想试练两下都无一例外地被遍体鳞伤、夹着尾巴地咬回去。他的道理慷慨激昂又深入人心,然而意义呢?他的言论、作品、意义是什么?给人生命的启示?给人情感的熏陶?给人心境的渲染?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你作为一个带领者的价值是什么。充其量不过是一群里,叫得比较洪亮悦耳罢了。   这里引用这个例子,*不是针对余秋雨的。只是说 得激动了带出来而已。说实话,对于余秋雨的文化品位与气魄,我是真正的,五体投地的向往与憧憬的。读到他在小阁楼里读尽各种书籍时,我就无比向往地对父亲说,如果一个人能 够有这样深厚的阅读经历与研究环境,那该是多么的一笔巨厚财富。他是真正的学者和文学家,他所表达的人文情操,令人沸腾。   我所表述的重点是,承载文学理念的情感基调、生命认知,是平和而圆满的,还是激进而缺乏的。我觉得,如果同样是他所写的内容,若以前者为底,应该会更贴*读者一些。   阅读过程中尽量避免个人的感情因素,只注意他的文思。这也是所追求的“全面理解对方”这个原则的一个表现。然而文思文思,有文就有思,有思就有感。情感与理性缠绕在一起,总也令我不能真正痛快淋漓。   像他这样的个性,即使表面看起来再光鲜亮丽,他对于人生真的满足而踏实么?这只是我个人的随想罢了,也许自己刚刚还不赞同那种自以为是的批判家,回过头来自己立刻就犯了通病。但是,一个作者有怎样的心理认知、他是哪一路感情,字里行间,作为读者又怎么会感察不到呢?   余秋雨,虽然走过很多地方,遁迹于人群,但若给予定位,他一定是一个人文作家。他走在敦煌、藏匿在山中书屋、走出中国、进行苦旅,但探讨思考的依然是人类得失,发展方向。他在根本上、思维上从未离开过社会与人群。然而麻烦的是,跟人文社会沾上边的文字人,他身上的人格缺陷往往更容易暴露。无论话语多么精到。这也是我更倾向于读纯文学的原因。   纯文学,单纯有关情感、自然、生命认知。它们与哲学不沾边,没有讨论了几千年还没讨论出结果的情况发生。我更倾向于乐观而安和的引领者,作为宇宙时空中、浩瀚之多的生态形式的一个个体,跟谁比大小就太愚昧了。怎样真实的生活才是*重要的。怎样活得真实又幸福就更重要。   不过精到就是精到,有缺陷也得读……   一个人愈是因感受到自己的伟大而浩叹,就愈是同样程度地感受到自我的卑微与渺小罢。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2006-02-16
值得一读

  *次读余秋雨的作品.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注定了他一生不平凡的文化路途,正如他的一不作品名<<文化苦旅>>.  让我感触*深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的残酷和虚伪文人的无耻.余秋雨在*中饱偿苦难,但这份苦也给了他无限的财富,让他一生受用.他的吃苦能力使他能够穿越万里险途,写下<<千年一叹>>  ,余秋雨一生诽谤他的文人太多,他们拿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媒体的威力狠狠地射向余秋雨,但他却宽容的饶恕了他们.  另一个方面,是余秋雨的学术研究精神.他为了学术研究,三次与世俗隔绝,在清净的地方认真学术研究 .其中有一次是他放弃了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头衔,和一片光明的仕途,他不被虚伪的尊重和荣誉迷惑,认清了荣誉的本质,毅然决然的开始了又一次的充电.

引用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1 - 20 25 2
  第一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