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蒲公英

企业采购书卡请拔打028-83157469,团购书目请拨打19113427458(法定工作日9:00-17:00)

定  价 :
¥ 38.00
文 轩 价 :
¥19.40 (5.1折)
库  存 :
现在有货
作  者 :
王外马甲
所属分类 :
图书 > 文学小说 > 小说 > 历史、军事小说
促销活动 :
❤老客户回馈,积分换礼券,购书更实惠
❤图书订单大陆地区包邮(新疆西藏运费每单20元)
详情 >>
购买数量 :
- + 此商品已售出 73
立即购买
服  务 :
由"文轩网"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正品低价| 闪电发货|货到付款| 高效退换货
  • 作 者: 王外马甲
  •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5-01
  • 开 本:32开
  • 页 数:无
  • 印刷时间:2009-05-01
  • 字 数:无
  • 装 帧:平装
  • 语  种:中文
  • 版 次:1
  • 印 次:1
  • I S B N:9787807137795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不想上学了
第二章 去云南投军
第三章 国民党的新兵营
第四章 大战前夕
第五章 战场初体验
第六章 拿下竹影山阵地
第七章 松山大捷
第八章 休整
第九章 青年军207师
第十章 鸿翔部队
第十一章 空降敌后
第十二章 洪罗庙
第十三章 伞兵游击队
第十四章 台源寺之战
第十五章 进驻长沙
第十六章 南京受降
第十七章 接收大员们
第十八章 抗战后的昆明
第十九章 混乱的和平(上)
第二十章 混乱的和平(下)
第二十一章 双十节阅兵
第二十二章 空军罢工事件
第二十三章 第三快速纵队
第二十四章 鲁南合围
第二十五章 驰援滕县
第二十六章 雨中遭遇战
第二十七章 移防商丘
第二十八章 普陀军演
第二十九章 在徐州的清闲日子
第三十章 形势急转
第三十一章 豫东战役
第三十二章 被解放军突袭
第三十三章 华野6纵
第三十四章 向帝丘店撤退
第三十五章 帝丘店的激烈攻防
第三十六章 巷战
第三十七章 在上海养伤
第三十八章 空降淮海战场
第三十九章 杨围子
第四十章 激战
第四十一章 被俘
第四十二章 在解放区
第四十三章 重归国统区
第四十四章 离开军队
第四十五章 1949年初
第四十六章 海上起义
第四十七章 连云港
第四十八章 尾声
后记

精彩内容

    靠前章  不想上学了
    1944年初夏,二十二岁的蔡智诚不想上学了,他要去当兵。
    蔡智诚是贵州人,家住遵义老城琵琶桥(今贵州省遵义市红旗路)。他家的斜对面就是黔军高官柏辉章的公馆,如今那里已成为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会址。
    蔡智诚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大哥蔡智明1938年在武汉战役中牺牲了;姐姐蔡智慧已经出嫁,在“美国援华协会”当医师;二哥蔡智仁毕业于陆军辎重兵学校,是国民党交通二团的营长;而蔡智诚的孪生妹妹蔡智兰初中还没毕业就跑出去参军,结果在战场上失去了音讯。
    1944年,蔡家的年轻人中只有蔡智诚还在学校里读书。这倒不是因为他不想工作或者胆子小,而是父母觉得家里应该留一个“守门的”。蔡老四是长辈们认可的很乖巧听话的孩子,应该老老实实地把大学念完,然后成家立业才对。
    蔡家祖上是湖北人,清朝乾隆年间来到贵州,先是在官府做幕僚,后来又经营盐号。贵州是个不产盐的地方,食盐接近依靠川滇两省供给,而遵义这里是川盐入黔的集散地。蔡家在城里开办“恒升永”商号,兼营盐业、布匹和杂货,很快发了大财。但正所谓“富不过三代”,到了蔡智诚的父亲蔡式超这一辈,蔡家的家道就渐渐衰落了。
    蔡式超是厦门大学的靠前批学生,在华侨创办的大学里受过几年的“商学”教育,虽然没学到多少经商的本事,却树立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回到家乡就下定决心当农场主,向陈嘉庚先生学习。刚开始,他和厦大同学何辑五一起改良茶种,开办了一个很大的茶场。在当时,贵州种植茶叶的人很少,蔡同学与何同学希望用茶叶这种“新型经济作物”替代盛行于贵州的鸦片。他们觉得这既能挽救家乡风气,又能振兴地方经济,真算得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从理论而言,两位大学生的思路是可取的,但实际上却根本办不到——兴办农业需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可贵州一带却战事频繁。黔军、滇军、川军、中央军、民团、土匪、青帮和洪帮来来去去,今天这个拔苗,明天那个刨坑,试验农场的苗圃里好不容易长出了几片茶叶,还没等收获就被别人抢跑了。折腾了几年,不仅茶园毫无收获,就连何辑五也在军阀混战中被赶出了贵州,原本雄心勃勃的农业改革试验于是就此收场。
    做不成农场主,只好改当企业家。蔡式超先是开了家肥皂厂,希望帮助乡亲们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结果造出来的“卫生肥皂”黑不溜秋,根本卖不掉,只得关张。接着他又开设酒精厂,初衷是想用工业酒精替代汽油,“甩掉贫油国的帽子”。但是,酒精纯度要到95度以上才能够开汽车。蔡式超搞了几十个大铁皮罐,蒸馏来蒸馏去,怎么也超不过94度,只能当医药酒精用——不过这也歪打正着。抗战爆发了,前方需要大量的医用酒精,蔡老板于是不计成本地把一批批的产品送往前线。没过几年,家业就被他折腾得差不多了。
    时间到了1944年,大后方物价飞涨、人心浮躁、社会混乱,民众对政府极不信任。
    其实,抗战之初的情形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国军虽然一败再败,但国民党的表现还算不错,军人不怕死,官员也耐得住艰苦。所以,尽管局势严峻,但社会各界却很团结,人民积极支前,踊跃参战,处处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蒋委员长的形象也少见的伟大。
    可后来就不行了。自从美国参战以后,国民政府就像是松了一口气,所有的老毛病都回来了。争权夺利、拉帮结派、腐化堕落……“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各种投机倒把、贪污盗窃的行径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官员们的嘴里动不动就是“美国朋友”什么的,好像打日本不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反倒是帮美国人开辟第二战场一样。
    老百姓并不怕吃苦受罪,怕的是当权者没志气。官员的堕落、政府的腐败、军队的无能,使人民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于是,先前的那种毁家救国、同仇敌忾的景象难以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怨声载道和灰心失望。
    这期间,云南和四川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们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当局的独裁和腐败。可是,浙江大学电机系二年级的学生蔡智诚却从来没有参加过“闹事”。在遵义,他不仅没有上街游行,就连抗议的标语也没见到过。
    抗战时期,贵州是“政治模范省”,浙江大学也是“模范学校”。全体师生埋头学习,钻研业务,对政治运动敬而远之,校园内外显得风平浪静。
    浙江大学是1940年迁到贵州遵义的(1946年回迁),当时的校长是竺可桢。
    竺校长十分爱护学生。1942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反对孔祥熙,邀请遵义的浙江大学也起来响应。当时,军警部队已在校外荷枪实弹,极有可能发生流血冲突。浙大的老师努力阻拦学生,结果却没拦住,被学生们冲出去了。于是,竺可桢校长举起一面小旗走在了游行队伍的很前头。他说:“我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青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
    大学校长带头游行!这破天荒的举动惹得蒋介石大怒,竺可桢差点因此被撤职。可从这以后,浙大的学生们就很少再参与政治活动了——他们不愿意给校长添麻烦。
    虽然是在战争期间,但浙江大学的学习条件还是很不错的。
    首先是书多、仪器多。浙大内迁的时候,全部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都完好地转移到了遵义,浙江方面还把“文澜阁四库全书”等珍贵文献也交给他们管理,这在内迁学校中是少见的优势;再就是钱多。蒋总裁是浙江人,有许多江浙籍商人和官员可以给浙江大学提供经费,使浙大有能力实施科研项目,还能定期从国外购买学术资料,物质条件得天独厚。
    当然,更重要的是师资力量雄厚。浙大主张“文理兼修”,规定所有的名教授都必须上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的讲坛上,可以看见校长竺可桢、文学院长梅光迪、理学院长胡刚复、工学院长李熙谋、农学院长卢守耕、研究院长郑宗海,还可以见到陈建功、苏步青、王国松、王葆仁、李寿恒、马一浮、何增禄、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卢嘉锡……全是名震学界的大师精英。
    抗战时期,遵义没有遭到过日军飞机的空袭,所以浙大的师生不必像其他学校那样“跑警报”,可以十分从容地在教室里或者小河边专心读书。于是后来,在遵义读书的两千多本科生里,有四十多人成为了中科院的院士——这其中当然没有包括蔡智诚,因为他刚读到二年级就去当兵了。
    1944年6月,蔡智诚正跟着俞国顺副教授建造“发电厂”。
    当时,遵义没有电力设施,教师备课、学生看书只能使用桐油灯,每个人的眼睛和鼻子都被灯烟熏得黑黑的,看上去十分不雅。电机系实验室的俞主任于是决定搞一个小型火电厂,利用当地的煤炭资源发电照明。
    发电房的“核心设备”是一台15千伏的交流发电机和一台四缸45马力的煤气机,都是从云南淘来的二手货。几个人“叮叮咣咣”地修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让它们派上了用场。
    试运行的头几天,厂房里来了一个中央军校(抗战期间,国民党的陆军中央军校设在遵义)的教官。他说自己要结婚了,让发电厂给他的新房装两盏电灯。可是,这位军官的住宅与浙大的校舍是反方向,给他装电灯非得专门拉一条回路不可,于是俞国顺就没同意。这下子,教官火了,抄起军棍“乓乓”几下,把俞教授的脑袋敲了个洞。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教授被教官打了一顿也只能忍气吞声。俞国顺躺在病床上长吁短叹,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还说“看来雷海宗先生的理论是正确的,没有真正的兵,就没有真正的国民……”
    俞国顺提到的这位雷海宗,是西南联大的历史学教授,他写过一本书——《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在当时影响很大。
    雷先生的观点大概是:中国旧文化是“无兵的文化”,偏重文德,使人文弱。士大夫对兵戎之事不了解,不关心,致使流氓无赖充斥行伍,军队的素质低下,不能满足文明社会的要求。雷先生认为,“无兵的文化”使得国家“没有真正的兵,也就是没有国民,也就是没有政治生活”。所以他主张有知识的人应该去当兵,因为“文武兼备的人有比较坦白光明的人格,兼文武的社会也是坦白光明的社会”。他倡议知识分子应该修炼“武德”,修正畸形的“文德”,以此来振兴民族的风气。
    ……

主编推荐

并不是所有的阵亡者都配得上烈士的称号,是否为信仰而战,这是烈士与炮灰的区别。能够安慰死者的不是勋章,不是墓碑,而是他们的信仰是否得到了捍卫,是他们的理想是否成为了现实!《战场上的蒲公英》以视角独特的战争记录,严谨深入的细节考证,为您展现一个国民党伞兵的1944-1949!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体裁不属于小说,作者严格尊重史实,从过程到细节,全部来自战场的回忆和记述,无一杜撰。作者的笔法几乎是超自然主义,其真切实感,如挟读者亲临其境,战火硝烟,厮杀呻吟,耳濡目染着你。但也不能算是传记,为让读者更广泛地体验战争,作者将数个人物原型的素材通用,时空剪接,兼采小说和传记之长,超真实地还原一个战争全过程,这是作者的创举,也是该书的特色所在。
书的主人公叫蔡智诚,出身于贵州殷实之家,抗战后期参军,当上一名空降兵,经历了惨烈的松山战役和南京受降仪式。后在国共内战中,他又亲历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九死一生,负伤被俘,逃脱后再被裹挟起义,直到1949年退役返回故乡。书以“蒲公英”为名,既是伞兵空降战场时浪漫凄美的生动写照,更寓意战争年代普通军人命运之飘零无助。
古今中外的军事著作浩如烟海,优劣各异,但在敌我之分上面,没有含糊的,皆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作者无论实写或虚构,重点不外乎突出我方的勇敢顽强和敌方的凶狠残忍,撩拨读者热血沸腾或感慨流涕。然而此书在这一点却给颠覆了!共产党人反手写国民党,主视角出自战争中的敌军官,敌人眼中的敌人才是神圣的我方。一个人物位置的调换,读者敌我难辨,爱恨拧巴,情感无从代入,战场上的持枪者全是龙的传人了,每一粒夺命的子弹都让人战栗,所有倒下的身影都让人痛惜,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简介
王外马甲,本名黄晓峰,福建人。从小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因为在贵州工作和生活多年,所以对那里的人情世故多了几分兴趣和了解。 平素喜好上网,时常在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angxiaofeng以及“西西河中文论坛”上与朋友们谈兵论史,现已出版纪实性作品《中国骑兵》和《我知道的老兵故事》,并有部分作品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


价格说明

定价:为出版社全国统一定价;

文轩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受系统缓存影响,最终价格以商品放入购物车后显示的价格为准;

关于新广告法声明

新广告法规定所有页面信息中不得出现绝对化用词和功能性用词。

本店非常支持新广告法,但为了不影响消费者正常购买,页面明显区域本店已在排查修改,对于不明显区域也将会逐步排查并修改,我们此郑重声明:本店所有页面上的绝对化用词与功能性用词在此声明全部失效,不作为赔付理由。涉及“教育部声明”中的商品,均不代表教育部指定、推荐的具体版本,仅代表该商品的内容为指定、推荐书目。因极限用词引起的任何形式的商品赔付,本店不接收且不妥协。希望消费者理解并欢迎联系客服帮助完善,也请职业打假人士高抬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