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
一、作曲家陈其钢及其背景介绍
二、陈其钢的学术成就及靠前影响
三、关于陈其钢音乐创作的研究现状
四、本书的研究价值以及研究方法
靠前章 音高
靠前节 音程
一、大音程跳进
二、小音程环绕
第二节 音组
第三节 音阶
一、中国民族调式音阶
二、其他音阶
第四节 微分音
第二章 节奏、节拍
靠前节 节奏
一、非传统概念的常规节拍
二、等差数控节奏
三、提示性自由节奏
四、偶然节奏与固定节奏对置
五、陈氏收束性节奏
第二节 节拍
一、很好规的混合拍子
二、变换拍子
三、散拍子
第三章 和声
靠前节 和弦结构
一、三度叠置和弦
二、非三度叠置和弦
三、混合叠置和弦
四、高叠和弦
五、音簇和弦
第二节 和声进行
一、持续进行
二、交替进行
三、线性进行
四、和弦模进
第三节 调式、调性
一、调式的类型
二、调性
第四章 曲式结构
靠前节 主题的形态及音乐陈述结构的划分
一、主题动机的形态
二、曲式结构的分析观念及划分依据
第二节 陈其钢协奏曲的主要曲式结构
一、《一线光明》的曲式结构与特征
二、《道情》的曲式结构特征
三、《逝去的时光》的曲式结构特征
四、《二黄》的曲式结构特征
五、《万年欢》的曲式结构特征
第五章 复调
靠前节 模仿复调
一、主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形成的模仿复调
二、乐队中不同乐器组或声部形成的模仿复调
三、主奏乐器自身的模仿复调
第二节 对比复调
一、主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形成的对比复调
二、乐队中不同乐器组或声部形成的对比复调
三、主奏乐器自身形成的对比复调
第三节 支声复调
第四节 综合复调
一、以模仿为主兼有对比的综合复调
二、以对比为主兼有模仿的综合复调
三、模仿与对比并置的综合复调
第六章 配器
靠前节 乐队编制及其特点
第二节 音色
一、音色呈现方式
二、西方管弦乐队中“腔音”的运用
三、音色搭配特色
第三节 织体结构
一、陈氏“点—线—面”织体
二、持续性织体
三、线条性织体
四、复调性织体
五、陈氏“瓦片状”织体
第四节 “淡出—淡入”力度控制
第七章 长笛协奏曲《一线光明》分析
靠前节 作品概述
第二节 作品分析
一、作品靠前部分(—77小节)
二、作品第二部分(第78—183小节)
三、作品第三部分(再现段,84—255小节)
四、尾声(第256—276小节)
第八章 双簧管协奏曲《道情》分析
靠前节 作品概述
第二节 作品分析
一、引子(—7小节)
二、主体部分Ⅰ(第7—168小节)
三、主体部分Ⅱ(69—198小节)
四、过渡段Ⅰ(98—218小节)
五、主体部分Ⅰ'(第219—257小节)
六、主体部分Ⅱ'(第258—301小节)
七、过渡段Ⅱ(第301—314小节)
八、尾声部分(第315—345小节)
第九章 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分析
靠前节 作品概述
第二节 作品分析
一、靠前部分(—152小节)
二、第二部分(53—256小节)
三、第三部分(第256—361小节)
第十章 钢琴协奏曲《二黄》分析
靠前节 作品概述
第二节 作品分析
一、引子(—39小节)
二、靠前部分(第40—74小节)
三、过渡段(第75—90小节)
四、第二部分(第90—210小节)
五、第三部分(第211—227小节)
第十一章 小号协奏曲《万年欢》分析
靠前节 作品概述
第二节 作品分析
一、引子(1—38小节)
二、主体部分Ⅰ(第39—178小节)
三、过渡句(79—190小节)
四、主体部分Ⅱ(91—355小节)
五、主体部分Ⅲ(第375—435小节)
六、尾声(第435—458小节)
第十二章 人文命题及审美取向
靠前节 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美学意义
一、民歌《三十里铺》在作品《道情》的美学意义
二、古曲《梅花三弄》在作品《逝去的时光》中的美学意义
三、戏曲元素在作品中的美学意义
第二节 从标题窥探陈其钢作品的东方文化意蕴
第三节 “东方神韵”及“东方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结论
一、陈其钢协奏曲创作技法综合特征
二、“跨越中西”——中西文化的融合
三、本书局限性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期刊类
三、报纸类
附录
后记

                                

内容简介

中国作曲家群体的逐渐成熟,推动着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其音乐创作的成果在靠前舞台上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引起了靠前音乐界的关注。目前,对其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及作曲家进行深度研究,对推动我国当代音乐创作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