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成都的得名
龟城
锦城
蓉城
南京 西京
大城与少城
罗城
清城与满城
“皇城”
东门
新东门
南门
新南门
西门
通惠门附通惠门路
北门附存正门

锦江附府河 南河
沙河
金河附解玉溪
御河
西郊河附饮马河

府河上的桥
西北桥
五丁桥附五丁路
万福桥
星辉桥
北门桥(北门大桥)
太升桥
红星桥(一号桥)
新华桥(二号桥)
武成门桥(新东门大桥)
东风桥
东门桥(东门大桥)
合江桥
安顺廊桥
九眼桥附新九眼桥
望江桥(玉津桥)
南河上的桥
送仙桥附遇仙桥 望仙桥
百花潭桥
锦官桥
虹桥
南河桥(彩虹桥)
南门桥(老南门大桥)
锦江桥
复兴桥(新南门大桥)
新安桥(安顺桥)
其他用作街道名称的桥
驷马桥街
十二桥路
苏坡桥街
崇义桥
五桂桥
半边桥北街附半边桥南街
三桥正街附三桥南街
锦江路附锦江里 锦江街 东锦江街
古卧龙桥街
青石桥街
公平巷
向荣桥街
余庆桥街
拱背桥街
大安正街
平安桥街附平安巷
通顺桥街
玉带桥街
桂王桥街
二仙桥路
三洞桥路
金沙桥街
二道桥街
通锦桥路附通锦路
一洞桥街
一心桥街
金仙桥路
同善桥街附化成街
百寿路
落虹桥街
星桥街
青龙街附青龙巷 青龙正街 青龙横街
街巷
以方位数字命名
东大街附城守街
南大街附红照壁街 花照壁街 光华街
小南街
西大街
西月城街附月城街 北月城街
北大街
小北街
北东街
东大路
水东门街
东胜街附西胜街
东安北路附东安南路
东玉龙街附西玉龙街
东龙须巷附西龙须巷
西安路
北新街附中新街 南新街 新街后巷子
东新街
北巷子附南巷子
北城街
东二巷附西二巷
一水巷附二水巷
一街坊附经一路 纬一路
二道街附三道街 四道街
十一街至十七街
新一村附新二村
以军政官署命名
督院街
走马街
将军衙门
藩库街附藩署街
布后街
学道街
提督街
盐道街
总府街
指挥街
正府街附照壁巷
署前街附学署街 厅署街
西府北街附西府南街
东府街附南府街
帘官公所街
大科甲巷附正科甲巷 小科甲巷
联升巷
童子街
笔帖式街
义学巷
爵版街
鼓楼洞街附鼓楼北街 鼓楼南街
锦官驿街
沙河铺
东较场街附西较场 南较场
北较场西路附北较场后街
前卫街
教练所街
大福建营巷附小福建营巷
马镇街
马道街
西都街附东都街
中道街附中道后街 中道西巷
江汉路附洛阳路 昆明路 白下路
慈惠堂街
育婴堂街
茗粥巷
以市场作坊命名
盐市口
牛市口
羊市街附羊市巷 羊市北巷 羊子市巷 羊皮坝街
骡马市街
肥猪市街附杀猪巷
杀牛巷附烧房巷
鸡市街附鸡市巷 鹅市巷
米市坝街附鱼市坝街
糠市街
海椒市街
青果街
草市街
乡农市街
暑袜街
纱帽街附丝棉街 棉花街 皮房街 皮房前街 皮房后街
金丝街附银丝街 铜丝街
珠宝街附珠宝巷
铁匠巷
打铜街附打金街
锣锅巷
灯笼街附灯笼巷
油篓街
坛罐窑巷
石灰街
染靛街
染房街附布坝子街
烟袋巷
浆洗街
线香街附代书街
香巷子
金字街
席草田街
古中市街
商业场街附悦来场巷 新集场巷 昌福馆街
万担仓路
红布正街附红布横街
商业街附实业街
以名人古迹命名
金沙遗址路附金沙路
支机石街
天涯石街
石笋街
五块石
武都路
金马街
石马巷
文翁路
石室巷
君平街附君平巷
琴台路附西城边街
武侯祠大街附武侯祠横街
九里堤路
营门口路
衣冠庙
洗面桥街
玉泉街
小关庙街
桓侯巷附桓新巷 放生池街
黄忠路附黄忠街
娘娘庙街
蜀汉路附蜀汉街
草堂路
永陵路
天祥街附天祥寺横街
康庄街
宋公桥街附净居寺路
方正街附丁公祠街
状元街附磨子街
何公巷
岳府街
东垣街
中山街
多子巷
将军街
张澜路
玉章路
劼人路附菱窠路
太玄路

                                

内容简介

本书将把大家带回老成都,去追寻,去了解,走进老成都一条一条的街巷。有几点需要说明:**,老成都之“老”在不同人心目中各有所指。现存的成都城建成于清代前期,其河、桥、街、巷的基本格局一直维持到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变化较大的是新建的东郊,旧城区变化不大,只是新建了几条街道。开始有较大的变化是从1958年拆城墙、修通人民南路开始的,而发生大的变化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成都市地名领导小组**次正式颁布了《成都市地名录》,共收录成都地名1337条,其中大多数都是街道名称。发展到今天,当年很多街巷虽然名字还在,但是都已被新建的高楼大厦代替了;很多街巷则是从建筑到名字都已经接近消失,成为历史;还接近保持着改革开放以前旧貌的街巷已经是一条也找不到了。所以,本书中所指的老成都,其大范围指的就是从清代后期到改革开放之初的成都,*主要的时间基点应当是新旧中国交替的1949年。笔者所参考的这一时期的主要地图,是原国民党政府国防部测量局测量第五队于1948年绘制、1949年印刷的《成都市街道详图》。第二,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成都的城、河、桥、街巷来展现的,是以基本稳定的河、桥体系为基础,通过一条条街巷来介绍成都的历史文化。了解成都的城、桥、河,既是了解整个成都的基础,也是了解成都街巷的坐标,所以本书把这些基础部分置于全书之前,把街巷部分置于其后。第三,本书的撰写是从2005年夏天开始的,历时四年。书名几经更改,*后用了《成都街巷志》,是企望向读者表明这是一本有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知识、可以为我们的后代保存资料的书。这里的“志”不是地方志的意思,而是古人所用的“志,记也”,“志,识也”的意思。第四,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写老成都的街巷文化,不是成都的街巷名录或地名手册,所以请本书的读者千万不要把本书作为一本成都街巷指南来使用。因为本书中除了少数几条新街新路之外,并没有收入在改革开放之后新出现的大量的成都新街巷,而主要是有选择地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老街巷。这种选择是否恰当,尚乞读者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